《归来》影评结尾:张艺谋的克制与情感的洪流182


张艺谋的《归来》,并非一部以宏大叙事或激烈冲突取胜的电影。它安静,甚至有些沉闷,但却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,如同平静湖面下奔涌的暗流,在影片结尾处达到情感的顶峰,久久不能平静。 很多影评聚焦于影片前半段陆焉识的遭遇,以及他与妻子冯婉瑜重逢后的隔阂与无奈,但这篇文章想从影片结尾出发,探讨其在克制中表达情感的独特手法,以及结尾处留白的艺术性。

影片的结尾,并非以陆焉识与冯婉瑜的完美重圆收场,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现实,也更为悲凉的开放式结局。 女儿丹丹的离开,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也是陆焉识彻底认清现实的催化剂。 他默默地注视着冯婉瑜的背影,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:有对妻子的爱怜,有对过往岁月的追忆,也有对现实残酷的无奈。 这并不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,而是对过去与现实的无奈妥协。

张艺谋在影片结尾的处理上极具克制。他没有使用煽情的音乐,也没有安排任何戏剧化的冲突。 一切都是平静的,甚至有些冷峻。 这种克制,恰恰突显了人物内心的波澜壮阔。 陆焉识的沉默,冯婉瑜的含泪微笑,都比任何言语更能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。 他们的沉默,是岁月沉淀后的无奈,也是对过往的珍视和对未来的不确定。

结尾处,冯婉瑜反复哼唱着那首熟悉的歌曲,这首歌贯穿了整部电影,成为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。 这首歌不仅是冯婉瑜对过去美好回忆的留恋,更是她对陆焉识的爱意和不离不弃的象征。 这看似简单的举动,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,如同涓涓细流,慢慢地渗透到观众的心底。

影片结尾的场景选择也十分巧妙。 夕阳西下,余晖洒在冯婉瑜的身上,将她的身影拉得很长,仿佛象征着漫长的等待和无尽的思念。 这种意境的营造,为影片增添了悲凉而美丽的色彩,也让观众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情感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结尾处冯婉瑜的“不记得”并非完全的遗忘,而是她为了保护自己,也为了保护爱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。 她选择将痛苦深埋心底,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重逢。 这并非冷漠,而是源于深刻的爱与理解,是经过岁月洗礼后的成熟与智慧。 她对陆焉识的称呼也从“老陆”转变为“陆焉识”,这细微的变化也体现了她情感的转变。

与很多追求完美结局的电影不同,《归来》的结尾选择了留白。 这种留白,并非缺乏思考,而是更加深刻地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。 它让观众有更多空间去想象,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,去思考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无奈。 正是这种留白,赋予了影片更加深邃的艺术魅力。

从电影技巧角度来看,影片结尾的镜头运用也值得推敲。 长镜头、远景和特写镜头交替使用,既展现了人物的外部状态,也深入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。 这种镜头语言的运用,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层次,也增强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。

总而言之,《归来》的结尾并非一个简单的结局,而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总结。 它以其克制的表达方式,深刻展现了人物的情感世界,引发了观众对爱情、亲情、历史以及人性的深刻思考。 这种克制的力量,恰恰是这部电影最打动人心的所在。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,而是一幅关于记忆、爱情和现实的复杂而深刻的画卷,在观众心中久久回荡,让人细细品味,回味无穷。 结尾的留白,更是一种开放式的邀请,邀请观众参与到对人物命运和情感的解读中,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。

或许,电影真正的结局,并非影片结尾处的那一幕,而是我们每个人在观看影片后,在心中留下的那份深深的感动和思考。 这才是《归来》的魅力所在,也是张艺谋导演的匠心独运之处。

2025-08-31


上一篇:迷雾电影深度解析:英语影评赏析与文化解读

下一篇:A Critical Analysis of “Sha Gua“ (刮痧): A Film Reflecting Cultural Conflict and Family Dynamics